Logo
联系我们
攀枝花开放大学

学校地址: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临江路62号

学校招生电话:0812-3365107

网址:http://www.pzhtvu.com
社区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社区教育 >> 本土文化 >> 详细信息

攀枝花西区社会风土(二)

发布时间:2020-03-05   阅读:4801次

攀枝花市西区社会风土 —— 礼仪习俗

 

西区位于川滇交界处。清乾隆至嘉庆年间,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省的汉人为避战乱迁徙入境,形成了既不同于滇楚,亦有别于巴蜀的习俗。

 

 

第一节 婚 嫁

一、普通婚俗

旧时,境内汉人盛行早婚。婚姻遵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婚嫁男女一般无选择自由。须异性通婚,以免同宗共祖。择偶须门当户对。有相亲、订婚、纳彩、迎娶、拜堂、闹房、回门、谢媒等程式。

相亲 父母为其子看中本地某家姑娘(或媒婆看中),母亲和儿子就带上一份小礼品,随媒婆到姑娘家相亲。姑娘及家人看上了这门亲,便收下礼品,否则拒收。女方收下礼品的数日后,媒婆又带着姑娘及其母亲到男方看家境。如满意,姑娘就竭力帮着干活,以表现自己的勤劳聪慧。反之,什么也不做。

订婚 双方相中后,女方递上姑娘庚帖(生辰八字),男方便请八字先生“合八字”。合婚八字如无“金鸡怕玉犬,白马怕青牛,猪猴不到头,虎蛇交错”等忌讳冲撞,就可订亲。订婚仪式于八字先生测定的吉日举行,男方送给女方烟、酒、茶、衣、布、钱等彩礼,多少因家境而定。

迎娶 订婚后,男女方都忙着筹办婚事。姑娘忙着赶制嫁衣,给未婚夫做鞋。婚期前几天,亲戚朋友、左邻右舍就陆续来帮忙张罗。正婚前一天(女方正婚日),迎亲队伍(8人至10余人不等)在押礼先生和媒婆的带领下,担着彩礼,带着唢呐队,抬着花轿或牵着迎亲马前去迎娶新娘。吉日良辰一到,彩炮齐鸣,鼓乐响起,在伴娘和媒婆的搀扶下,新娘哭着跪别爹娘和长辈上轿(上马)。迎亲队和送亲队迎送着新娘,一路上吹吹打打来到新郎家大门外落轿(驻马)。在鼓乐声中,彩炮齐鸣,新娘的弟、妹、侄儿、侄女等把住轿门(挡着马鞍),待新郎打发红包后才许扶新娘出轿(下马)进屋。

拜堂 伴娘扶新娘至堂屋门退出。一对金童玉女点燃祖先牌位2只大红蜡烛,司仪即主持拜堂成亲仪式。新郎新娘先向祖台敬香烧纸,接着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”,最后“送入洞房”。入洞房后,童子滚床,预示早生贵子,新娘打发红包。

闹房 本地闹房,俗称“闹糖茶”,有“三天不分大小,老少都赶热闹”的习俗。婚夜,新郎新娘为宾客端茶送糖,宾客提出各种苛刻要求,或说些谐词戏话(多为淫词秽语)故意取闹,甚至大搞恶作剧。夜深,新郎新娘将寝,屋里屋外闹得更厉害,使新人难以安寝。连婆婆娘也要被同辈用锅烟抹成花脸,取闹一番。

回门 婚后第3天,新夫妇带上烟、酒、茶等礼品去看望长辈和亲友,主要探望老丈人(生父)、丈母娘(生母)。

谢媒 回门以后,新婚夫妇备厚礼谢媒,感激媒婆成就美好姻缘。

二、便亲婚俗

童养媳 区内称“小媳妇”,养者多为农村中等人家。儿子还是孩童,父母就以些许钱财从多女之家为其娶进小媳妇(比儿子年长),供其驱使。待子成年后完婚,俗称“圆房”。

对换亲 甲方家境贫穷,儿子性憨貌平,难以婚娶,女儿却聪慧漂亮;当乙方向女儿提亲时,不管其家境儿女如何,都向乙方提出换亲的要求。乙方若同意,则结成对换亲。

转房 兄死,若留有“血脉”,寡嫂一般不能改嫁,须嫁其弟,亦叫“叔接嫂”,称弟为“家宝”。弟亡,若兄为鳏夫,寡弟媳则嫁其兄,称兄为“小聘”。

抢亲 订婚后,若女方悔婚,男方便在迎娶之日纠集宗人将其抢来,强行成婚。女方迫于男方强势和舆论压力,不得不服从。也有地方豪强看上某小家碧玉,命打手家奴强行抢来做妻妾的。

三、特殊婚俗

公鸡拜堂 婚期到,新郎远出未归,大喜日子不能延迟,婚礼如期举行。吉辰,弟抱公鸡代兄与新娘拜堂。

指腹婚 两家友好,且门当户对,孩子尚在母腹便约定:若一家生男,另一家生女,便结为婚姻。孩子出生后果为龙凤,到婚嫁年龄依约正式订婚。

再醮(再嫁) 丧夫妇女,若生有子女,通常不许再嫁;若无,须守孝3年,方允再醮。再婚,前夫家向其后夫家讨取“身价钱”,半路迎娶,夜晚启程。再嫁妇女被贬称为“后婚婆”,随带子女被侮称为“搭头肉”、“拖油瓶”。

纳妾 俗称“讨小老婆”。普通男子因妻子不育,为接续“香火”,便再娶一个生儿育女。富家男子因妻子人老珠黄,则选择(多用钱买)年轻貌美的贫家女做妾,以满足自己的淫欲。

冲喜 婚期未到,未婚夫或其父母重病,即提出先期举行婚礼。女方若应允,便依礼即日结婚,以喜庆之气冲压邪秽之气,希冀病愈。

入赘 俗称“倒插门”或“招女婿”。女方有女无子,招贫穷男子为婿,上门就婚,随女方改姓换名,成为家庭一员。赘婿家庭地位低,受族人歧视。

 

第二节 吉 庆

 

一、出生

旧时,汉族新夫妇生第一胎,婴儿满三朝,女婿须提1只鸡(生男孩提公鸡,生女孩提母鸡)以及糖酒等礼品去岳母家报喜。见报喜鸡,岳母就知道婴孩的性别,即换1只异性鸡让女婿带回。1天~2天后,岳母去看望姑娘,与亲家商定送鸡酒的时间。时至,岳母送给婴儿衣服、裹背、抱被、披风等衣物,以及女儿“坐月子”的鸡鸭蛋糖酒(醪糟)等补品。贺客如云,女婿家设宴招待三餐。除正餐外,还招待糖果、红皮蛋等点心。婴孩满月,女婿家又宴请宾客,俗称“吃满月酒”。满周岁,丈母娘家送饰品、文具等物件摆桌上,让孩子抓。以先抓物品推测孩子的天性爱好,俗称“抓周”。解放后,此俗在农村逐步简化;“文革”中,进一步省并;80年代,“吃满月酒”的习俗在城镇渐兴,不论生男生女,大都在酒店宴请亲朋好友,亲友则送钱物以表祝贺。

二、升学

民国时期,学校毕业,即送“报条”报喜。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,学生考上大中专学校,亲友及家长所在单位多赠纪念品以祝贺;家长则宴请答谢。90年代后,学生升上省重点高中(国家示范高中)或外国语初中,亲朋多以礼金庆贺孩子前程似锦,家长除设宴答谢外,还宴请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,感谢对孩子的教育培养。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后,考入一般高校不再被视为“跃龙门”,唯有升上全国重点大学才值得庆贺。

三、参军

新中国成立后,“一人参军全家光荣”,且为单位的大喜事。新兵入伍前,亲朋近邻前来致贺,家里设宴款待;单位举行茶话会。入伍当日,新兵胸戴大红花,相送队伍敲锣打鼓,热闹非凡。90年代后,欢送新兵入伍仪式所减省。

四、祝寿

祝寿,境内称“做生”或“办寿酒”。旧俗,“父母在不敢言老”,虽年届古稀(70岁),也不得祝寿。若父母双亡,即使刚迈入知天命之年(50岁),亦可设宴庆贺。花甲(60岁)及耄耋(70岁~90岁)老人寿诞,儿孙必为其祝寿,若逢下寿(60岁)、中寿(80岁)和上寿(100岁),更要大肆操办(也有逢“十”大办寿酒的)。富豪人家祝寿隆重而合乎礼仪,儿孙、亲朋、族人,甚至地方官吏以亲疏、长幼、尊卑为序祝贺寿星,说些“寿比南山”“长命百岁”之类的祝辞。寿筵少则十余桌,多则几十桌,甚至上百桌;不乏山珍海味,美酒佳酿。寿礼多为锦缎寿幛纬屏,木刻寿联匾额等。普通人家做生,仪式简朴,家常菜酬客。寿礼多为挂面、蜜饯、水果,象征长寿、甜蜜和硕果累累;另送烟、酒、茶等。寿筵均备面制大寿桃或鲜桃,贺客分食,以示共享长寿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移风易俗,祝寿之风逐渐被遏止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做生的风气死灰复燃,愈演愈烈。不论父母是否健在和年龄大小,均过生日。古稀老人祝寿,放鞭炮,设寿筵;有的还依旧俗送寿衣、寿帽、寿鞋。受西方风气影响,部分中小学生不论走读还是住读,都要过生日。仪式在家或在宿舍举行:唱生日歌,吹蜡烛,吃生日蛋糕;被邀同学祝贺,赠送纪念品。

五、建房

新中国成立之前,境内汉人建房,大多请当地阴先生看风水(选址),大户人家不惜到外地重金聘请。一般民宅能避风向阳、取水方便即可,深宅大院须山环水抱、避风向阳、视野开阔。阴先生选好地基,用罗盘定好座向、门向、灶向,还须测出破土上梁的吉日吉辰。

从破土“架马”(砍料)到竖柱、上梁,每进—程,都要拜土地神,宴请工匠师傅。上梁之日,主人邀亲友作陪,贴“紫气高照”横批和“竖柱欣逢黄道日,上梁正遇紫微星”之类的对联,有的还在中梁包上八卦,悬吊红绿荷包(内装五谷),缚置公鸡。时辰—到,燃放鞭炮,悬彩梁身升至顶脊落平,木工师傅登梯跑梁,边跑边喝彩,口诵“福禄康宁”等吉浯,随即刺鸡冠,引血点烫,抛下包子。主人叩头拜梁,用衣兜接住抛下的“元宝”(包内装有金属钱币),孩童们纷纷争抢包子,热闹异常。上梁完毕,宴请工匠及亲族,在梁下吃“上梁酒”,以小红包酬谢工匠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建房旧俗多有改良,迷信活动逐渐减少。择吉日动土、上梁、送礼等习俗,仍沿袭至今。80年代后,工矿企业修建职工宿舍,少数承建单位也择吉日开工,燃放鞭炮,杀大红公鸡祭土地神。

六、迁居

旧时乔迁,须择吉日。新居张灯结彩,满屋生辉,喜气洋洋。主人备油、盐、米、清水各1挑,鸣放鞭炮“入宅”。迁入新宅首先生火,象征日子火红。至亲好友,亲临祝贺,多赠对联、匾额、陈设、装饰品等礼品,俗称“烧锅底”。主人设家宴庆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乡村仍然沿袭旧俗。80年代后,祝贺乔迁之喜的风气在城区逐渐兴起。

 


上一篇: 攀枝花西区社会风土(一)
下一篇: 撒莲凉粉
Copyright © 2004-2017 攀枝花开放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  蜀ICP备05003414号
学校招生电话:0812-3365107   学校地址: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临江路62号
川公网安备 51040202000016号